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作为中国制造典型代表的汽车工业的发展更加责任重大。目前,从车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生产、零部件制造,中国汽车正在一些关键领域追赶并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绩。但同时,一些关键但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没有为未来奠定好基础已成为发展障碍,其中之一就是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建设。
IBM在客户中发现,尽管是全球顶尖的车企,在大数据处理上依然是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无法在收据的收集和分析上做到物尽其用。尽管一些企业纷纷成立了专门负责大数据出的团队,但是如何做大数据,有什么样的商用的案例,怎么样找到业务的价值点,以及怎么转换思维方式都是十分“原始”,而数据处理都是碎片化的。
而在消费升级和制造升级过程中,如何通过大数据找到消费热点和制造改革方向,事关未来产业革命的方向。“整车厂可以未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对未来新车的设计需要什么样的功能作出好的预测。”近日,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汽车行业副总裁 Alexander Scheidt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IBM通过数据研究确立了未来汽车的6个发展方向。
据其介绍,在2015年上半年和2016年上半年两段时间中,IBM曾两次进行了主题为“汽车2025”的展望调研,2015年调研了全球175个汽车行业高管,2016年调研了全球16个最大汽车市场的16469名消费者。两次调研的结果显示,在智能互联汽车时代,消费者、汽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发生颠覆性变化。
Alexander Scheidt表示,未来人们将更多地生活在汽车里,汽车将成为客厅或办公室的延伸场景,而汽车也将具备“六大技术”:1、自修复(对汽车自身的分析、预测和自动维护);2、自学习(自动学习车内人的数据);3、自集成(与车联网其它智能设备的自动信息集成);4、自主社交;5、自主驾驶(无需人为干预的 汽车社交与驾驶);6、自配置(指把个人移动偏好自动配置到汽车上)。在这六大技术中,中国消费者对自主驾驶、自主社交和自修复最感兴趣。
另外,IBM通过数据研究发现,在未来,信息、娱乐、商务、健康、管家、教育和地理位置服务是消费者最感兴趣的六大数字汽车服务。但在通过大数据提升对消费趋势的把握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与并不完善的国际车企之间的差距也很大。“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还有很多基础性的东西都并不完善。”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汽车行业总经理王涛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今年上半年,国际车企纷纷宣布转型,将自身定位转型为“出行服务提供商”。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IBM的趋势预测。“整个生态系统变了,各个行业也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更加尝试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模式来转变。大家更多是围绕服务,移动出行服务。这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客户对车的利用方式也变了,这对汽车厂商来说,也需要一些不同的渠道来销售汽车。”Alexander Scheidt表示。
但与国际企业相比,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大数据尚处于萌芽阶段。这种“输在起跑线”的竞争使得中国自主车企要在未来实现反超增加了不少难度。不过,中国市场的天然优势也使得自主车企有不少地缘优势。在IBM的研究中,中国市场对新事物(新技术和新出行方式)的尝试意愿远高于其他市场,包括成熟市场。同时,中国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与汽车行业的结合也是有益的尝试。
“不过,现在中国不是互联网造车,我觉得现在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而是互联网公司跟车厂合作造车。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汽车制造还是有一个很高的门槛。”王涛认为。而Alexander Scheidt认为,要实现所谓的互联网企业造车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造车需要很多经验,就算是简单从纯硬件角度来说,造车需要涉及一些非常复杂的供应 商、供应链体系等等。不过,新进入者也带来了行业变化。
“这(互联网汽车)是一个新的汽车使用环境,一个新的汽车竞争环境。我个人认为这会带来更多的竞争。拼车模式逐渐增多,商业模式也更为多样,所以人们对品牌的感知在未来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Alexander Scheidt对记者表示。